[Google-Login]
于丹
1965-06-28
cn

于丹,北京人,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系系主任、碩士生導師。于丹在2006年十一長假期間在《百家講壇》連續七天解讀自己對於《論語》的詮釋,大受好評。不過,于丹的講解也引發不少爭議,許多人認為她的講解錯漏百出。
[參考網址]
格言數:104
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4.0
理想是一個人一生最在乎的東西,是一種心靈的寄託。 4.0
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榮與隱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輕易去觸及他的隱痛。 4.0
技術永遠不是最終的保障,人規避危險的理智是最根本的前提。 3.0
理想之道給我們一個起點,給我們的心靈儲備一點能源。 3.0
你想要做一個別人願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最關鍵是的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 3.0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 3.0
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 3.0
所有外在的形式是為了內心的安頓。 2.0
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對外界的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2.0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1.0
耳順就是悲天憫人,理解與包容別人。獨孤求敗的境界。 1.0
一個人燃燒了一場憤怒,也是一件不好的事。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是一種心靈的標準。清明內省,自信堅定。「立」指你的一生所為,拿什麼樣的標準。
予人玫瑰,手留餘香,給予比獲取更有幸福感。
交到朋友的前提是自己修身養性,自己是一個良性元素,還是個惰性元素,詰問自己配交到怎樣的朋友。
人生最高、最美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內心有所期待。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生命中的遺憾。
去到自然中。不追求物質的奢侈,追求心靈悠遊上的奢侈。
古典的美就是一種和諧的美。
只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為生命的張力。
君子之驕,驕傲的是一種風骨。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君子的標準: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好相處的人。
四十不惑,內心不惶惑。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我們做的事是錦上添花,其實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所有的愛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愛發脾氣的小男孩:你可以向別人道歉但在別人的心靈卻永遠留下了一個洞。
在這個世界上做一個有信念而不太聰明的人,也許是一種選擇。
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
好朋友是一本書可以打開一個世界,開創一個好生活;朋友是一面鏡子,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寬容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
好的學習是導致行為改變的學習。
孔子之慎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孔子的處世之道四個字:過猶不及。
孔子認為「以直報怨,以德把德」才是值得提倡的。
對一草一木、一花一葉的關懷中折射出的一種光芒。
小人就是沒有大眼界,搶佔眼前的便宜的人。
幸福與貧賤無關與內心相聯。
從自身修修養做起,一個真正的君子,從現在起做最好的自己。
心靈環境的荒蕪,生命能量的浪費,是一種心靈資源的浪費。
心靈被所得推滿最後會累於得,成為生命的隱痛。
思想的力量是世界上巨大的力量之一。
恆心和定力是一個人接近君子的標準。
成功的職業不一定就是你心中的理想。
我們不缺乏鴻大的理想,但缺乏理想的切實的道路。
我們對生活一種歡欣的態度,就是對古典最高的致敬。
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對外無限寬廣拓展世界,對內無限深刻發現內心。
我們習慣於自己的角色,在角色中欣然表演。
最大地尊重別人,站在別人的出發點了解別人的所為,一種悲天憫人的氣度。兩朵雲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
最恰當的距離是在彼此不傷害的情況下,保持彼此的溫暖。
最重要的時間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現在馬上要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需要你幫助的人。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是一種大地生成的信念。理想主義不是職業主義;現實主義不是務實主義。
朋友是清明理性讓你遠離危險的人,是開明坦蕩給人快樂的人。
機遇是一個怪物,迎面走來時心存疑慮,走過時卻永遠抓不著。
每個人心裡開出一片樂土。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達芬奇密碼,找到一種符號寄託。找到自己內心的根據地,每天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讓我們都做孔子席前一個安靜的學生。
物質的東西越少,人就越容易迷惑。
由德、由仁生發出來的一種曠達的勇氣。從容的內心變得鎮定、勇敢。
知天命就是內心有一種定力去抵抗外界的誘惑。
結交好朋友要有「仁」、「智」二字,有兩個前提一是意願,二是能力。
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聖經裡面說:世界上追不來的三件事是說出的話、射出的箭和失去的機會。
能放下且放下,寬容一點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
與其跟他人鬥,不如與自己的能力鬥。
表面看來毫無價值的東西,會給你一個淡定的起點。
讓自己的快樂成為一種能源,去普照世界,溫暖別人,讓我們的親人在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慰籍的理由。
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在最親近的人中也應該保有這種距離。
過分你的優柔寡斷是在浪費你的生命能源。
過分苛責不如寬容的力量更恆久。
選擇太多,所以困頓。
陶淵明守著無弦琴,彈奏心靈的音樂。生活中的快樂與物質無關,真正的快樂來自心靈、教養、憧憬。
一個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勇敢有時候是理性制約下的一種鎮定和自信。
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關愛別人,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
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等於給自己打開了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一個人做事的時候,要知道什麼是禮儀廉恥,也就是對自己要有所約束,內心有堅定的不妥協的做人標準,同時要對社會有用,要為社會做事。
一個人志向至關重要,決定他一生的發展方向。
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
中國哲學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溫柔敦厚之美。
人年輕時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層次時,要學會用減法生活。你的心靈如果被所得堆滿,最後就會累於得。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遺憾。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其實就像我們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觀主義者說:這麼好的酒,怎麼就剩半瓶了?樂觀主義者說:這麼好的酒還有半瓶呢!
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
在今天看來,一個的發展往往不在於終極理想有多高遠,而在於眼前有一個什麼樣的起點。我們往往不缺乏宏圖偉志,而缺少通向那個志願的一步步積累起來的切實的道路。
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你需要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麼做的好處就是讓自己的少一點後悔。我們在做一件事這前要先想後果,我們做事要先往遠處想想,謹慎再謹慎,以求避免對他人的傷害,減少自己之後的悔恨。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這是為人處事很重要的一點。
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
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國君(領導)旁邊,雖然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
如果你的心靈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種坦率和勇敢,那麼你有可能收獲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
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於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力量。
我們應結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養,豐富你的內涵的人。結交那些快樂的,能夠享受生命,安貧樂道的朋友。
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用平和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
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
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每一個人不同的聲音和諧融入到在的集體的聲音當中。真正的和諧就是在堅持不同的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於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融入。
生活中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它有時不見得與外在的物質生活有緊密的聯繫。真正快樂的力量,來自心靈的富足,來自於一種教養,來自於對理想的憧憬,也來自於與良朋益友的切磋與交流。
真正的和諧決不僅僅是一個小區鄰裏之間的和諧,也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包括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地共同成長;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
要做到內心的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
要學會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用。
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
迷惑多是因為眼界不夠大,井底之蛙怎麼能知道什麼叫海闊天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