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Login]
喬治·索羅斯
George Soros
1930-08-12
us

喬治·索羅斯(英語:George Soros),本名是施瓦茨·捷爾吉(匈牙利語:Schwartz György),曾用譯名紹羅什·捷爾吉,是匈牙利出生的美籍猶太人商人、貨幣投機家、股票投資者,進步主義政治及社會運動家和哲學家。
[參考網址]
格言數:176
數學不能控制金融市場,而心理因素才是控制市場的關鍵。更確切地說,只有掌握住羣眾的本能才能控制市場,即必須了解羣眾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聚在某一種股票、貨幣或商品周圍,投資者才有成功的可能。 5.0
最重要的是人品。金融投機需要冒很大的風險,而不道德的人不願承擔風險。這樣的人不適宜從事高風險的投機事業。 4.0
最難的是判斷什麼級別的風險是安全的。 4.0
只有巧算計,才能巧應市。 4.0
經商不靈活,門前客不多。 4.0
市場參與者不僅在操作中帶有偏見,而且這種偏見影響了事件的發展過程。市場價格是不正確的,因為它們忽略了將來發展的可能和即將帶來的影響。 3.0
頭是寶庫,舌頭是鑰匙,眼是勇士,手是財富。 3.0
魚兒掛臭貓兒叫瘦。 2.0
市場總是錯的。
永遠不要孤注一擲。
生命總是迸發於混亂的邊緣,所以,在混亂的狀況中生存是我最擅長的。
當有機會獲利時,千萬不要畏縮不前。
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範疇的,它有自己的遊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遊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需要負責任。
如果你覺得投資是一種娛樂,並且感覺很有趣,那你可能賺不到錢。真正的投資是很乏味的東西。
嚴是愛,鬆是害。
炒作就像動物世界的森林法則,專門攻擊弱者,這種做法往往能夠百發百中。
我生來一貧如洗,但決不能死時仍舊貧困潦倒。
判斷對錯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正確時獲取了多大利潤,錯誤時虧損了多少。
在股票市場上,尋求別人還沒有意識到的突變。
承擔風險,無可指責,但同時記住千萬不能孤注一擲。
股市通常是不可信賴的,因此,如果你在華爾街地區跟著別人趕時髦,那麼,你的股票經營注定是十分慘澹的。
身在市場,你就得準備忍受痛苦。
要想獲得成功,必須要有充足的自由時間。
你不用什麼都懂,但你必須在某一方面懂得比別人多。
人們認為我不會出錯,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我坦率他說,對任何事情,我和其他人犯同樣多的錯誤。不過,我的超人之處在於我能認識自己的錯誤。這便是成功的秘密。我的洞察力關鍵是在於,認識到了人類思想內在的錯誤。
任何從事冒險業務卻不能面對後果的人,都不是好手。在團隊裡,投資作風可以完全不同,但人品一定要可靠。
傻瓜和他的錢到什麼地方都受歡迎。
在資本市場獲利,回報率只是一個符號,而構成這個符號的不只是智慧和實力,更重要的是勇氣和信心。
市場價格一般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提供的不是關於將來的理性觀點,而是帶有偏見的觀點。
從根本上說,我們對於世界的所有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缺陷的,被歪曲了的。
我什麼都不害怕,不害怕丟錢,但我害怕不確定性。
我的特別之處就是我沒有特別的投資風格。更加準確地說,我在不斷地改變自己的風格來適應不同的條件。我不是根據現有的規律出牌,而是在遊戲規則中尋求改變。
我變得富有只是因為能發現自己的錯誤,我能生存下來是通過認識自己的錯誤。
柏榮,你的問題就在於:你每天都去上班,並且你認為,既然我來上班了,就應該做點事情。我並不是每天去上班。我只有感覺到必要的時候才去上班……並且這一天我真的要做一些事情。而你去上班並且每天都做一些事情,這樣你就意識不到有什麼特別的一天。
比起開發不存在的新資源,有效地利用已有的資源要容易得多。
沒有風險就不能稱之為事業,但重要的是要知道什麼地方有風險,給自己留有出路和活路。
洞察行業先機,見人所未見,是最大的祕訣。
當你對一筆交易有把握時,給對方致命一擊,即做對還不夠,要儘可能多地獲取。
當我們認識到犯錯是人的本性的時候,就不應該為自己的錯誤感到羞恥,而應該為自己不改正錯誤感到羞恥。
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相和謊言的連續劇,經濟史的演繹從不基於真實的劇本,但它鋪平了累積巨額財富的道路。做法就是認清其假相,投入其中,在假相被公衆認識之前退出遊戲。
金融市場一般是不可預測的。所以人們要準備不同的可能結果。如果你能預測將會發生什麼,那倒是與我看市場的方式相矛盾。
一條領帶雖小,但要是不合適,可能就要跟著換襯衫、換皮鞋。我不想為了一條領帶把一身衣服都換掉。
了解自己莫過於自我的人,才叫人物。如果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還叫人物嗎?人物都是當局者清,旁觀者迷的。
人生需要時時提醒,責任需要時時敲打。
你的房子首先要足夠堅固,然後才可以裝修。
出門觀風向,買賣看對象。
只有今天的埋頭,才有明天的出頭。
嚴謹而不拘謹,自信而不自傲,平常而不平庸,隨和而不隨便,放鬆而不放縱,最後認真而不較真——這才是企業家應有的風格。
培養利益同盟的根本理論就是:你認識誰並不重要,關鍵是你想認識誰以及誰認識你。
大生意要常走,小生意要常守。
季節商品一溜煙,抓頭去尾補中間。
巨大的困難最能夠考驗合作夥伴的心態和處理危機的能力。
市場認得清,商品買得精。
從談判的技巧來說,生意場上絕對沒有個人問題,都是大家的問題,都是大家生意上的問題,哪裡有什麼個人問題呢?雖然生意場實際還是個人的問題。
心態決定狀態——閉上眼睛就睡,睜開眼睛就吃,身體狀態非常好,這就挺幸福。
我就像拔蘿蔔的小老鼠。在我之前,老爺爺、老奶奶都已經把蘿蔔拔鬆了,所以雖然我力氣並不大,但仍然可以把蘿蔔拔出來。
打理關係,就應該集中精力去處理和生意夥伴的關係,而不是挖空心思地處理和競爭對手的關係。
有錢不置半年閒,有庫不存冷背貨。
朝著心中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在為他讓路。
欲要精於商,購貨頭一樁。
生意的利益不在於多少,而在於平衡。
給高貴的靈魂找個住所——迷途之返是好漢。
經商需用智,善謀方應市。
貨賣當令不違時,貨不停留利自生。
寧賣一拖,不賣一搶。
行動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徑。
這世界上的東西,管它是看得見的,還是看不見的,都有生意人敢賣,也都有生意人敢買。
這個世界上,總是會突然冒出一個比你更有錢的人,而且能夠一腳把你踢開。但是,如果你先佔領了一小塊領地,他至少得聽聽你的意見,甚至還允許你講講條件……我們可不能落得這個下場,做個連條件都不能談的角色!
那些俱樂部,協會之類的商業團體,是一些建立關係的地方。
可以買「牀鋪」;但不能買「睡眠」。
一塊麵包可以填飽饑餓,天下的財富滿足不了貪慾。
有些人希望靠財富而被人尊重,但它只會更加暴露他們的空虛和愚蠢。
榮譽和財富,若沒有聰明才智,是很不牢靠的財產。
用卑鄙手段得來的財富,將像煙消雲散一樣很快消失。
知識可羨,勝於財富。
知識給世界帶來光明,知識給人類增長財富。
美德可以打扮一個人,而財富只有裝飾房子。
衡量一個是高貴還是低賤,要看他具有什麼樣的品質,而不看他擁有多少財富。
財富少,煩惱少。
財富往往是自己的陷阱。
財富越大,骯臟卑鄙的東西越多。
財富造成的貪婪人,比貪婪造成的富人要多。
吝嗇鬼把馬糞也看成金子。
吝嗇鬼鍋裏的肉永遠熟不了。
捨命不捨財。
為了金錢而侍奉上帝的人,為了更多的錢也會給魔鬼賣力。
相信金錢萬能的人,往往會一切為了金錢。
美食家把錢包放進肚子裡,而吝嗇鬼把肚子放在錢包裏。
能說千句話,不捨一文錢。
貪婪的人飽不了,吝嗇的人富不了。
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勞;處下者,形勞而神逸。孰得孰失?孰幻孰真?達人當自辨之。
越沒錢越要臉,越有錢越不要臉。
金錢是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能夠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金錢眼裡翻斤頭。
錢是命,命是狗屎。
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
個人的利益像青草的影子,公眾的利益像高聳的天空。
嚮往虛構的利益往往喪失現存的幸福。
池中遊著的大鯉魚,不如桌子上的小鯽魚。
沒有買好銅碗,先別打碎瓷盤。
見了野雞才放鷹。
1000萬的資金要蓋70層的高樓;10歲的公司提出5年趕超世界500強的目標;30萬身價的老闆幻想著激動人心的遠景,小項目不願做大項目做不了……人性的弱點放在商人身上,其結局就更顯悲壯。
一個企業要獲得持續成長,企業家必須具備兩種能力,一是應付各種複雜局面的能力和技巧,是為小術;二是立身社會、凝聚人才的信仰及人格魅力,是為大道。存小術而廢大道,企業終究只是獲小利而失根基。
一個合理的建議是,立即停下你陀螺一樣旋轉的身體,去海邊的沙灘曬著太陽理清以下問題:你的管理鏈條在哪一個環節開始打滑?你的企業動力是哪一個環節推而不動?哪些事情是必須做的,哪些不是?哪些事情是你應該做的,哪些是你應該授權別人做的?
一方面永遠高估員工的高度,一方面永遠低估員工的水平。
一種膚淺的創業心態,加浪漫主義的創業形態。主要表現為:辦公場地選高檔寫字樓,員工工資向大公司看齊,出差住四星級賓館,請客上希爾頓酒店……最終的結果是,別人還沒搞懂你的企業是幹什麼的,你的流動資金已開始告急。
一遇到困難,不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而是馬上停止投資,調轉方向另尋出路。這類投資者就像含羞草,一有風吹草動馬上就縮成一團。這種看似謹慎的做法,往往卻因不善於堅持而錯過了真正的商業機會。
一遇到困難,老闆馬上想到通過裁減員工來降低成本。盲目裁員,不但會挫傷員工的積極性,削弱員工對企業的歸宿感,還會因為人員的流失造成企業的結構性紊亂。這一點上,不妨向日本一些企業學習:寧可降低工資也不裁員。
一項研究證明,一個人最多管十幾個人,多了就會亂套,所以事事抓在手上不如建立一套規則把權力放下去,要不然累垮了自己,也拖垮了企業。
三月前興奮地投下錢來,三月後沮喪地要抽身離去,前腳踩油門,後腳踩剎車,企業振蕩,落英繽紛……投資者的常見毛病,主要原因是對產業投資縱深化及企業競爭複雜化的估計不足。
不能容忍部下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強,為了保持心理上的優越感和便於管理,喜歡招聘和使用不如自己的人。這類企業往往缺乏活力,在競爭中越來越難以勝出。
二十年前打破鐵飯碗,沖破形式主義而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家,隨著企業規模擴大年歲增長,論資排輩日趨固化,等級制度日趨習慣,企業理念日趨模糊,企業文化日趨空洞——"百年鐘馗變鐘鬼",形式主義又回來了。
今天做食品加工,明天做酒店連鎖,後天做網絡科技,大後天做文化傳媒。總之什麼高端時髦搞什麼,感覺越來越好,利潤越來越少。
以個人的才能及工作績效衡量所有人,以一個小團隊的狀態衡量全社會,從而誤判投資回報周期,錯估目標達成速度。
以為越是高科技的產品越能賺錢,於是不顧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凡是和高科技沾上邊的項目都跟著投錢,盲目將產業"升級"。
企業三天一小震,五天一大震,再強烈的信心也會全部震散,再優秀的團隊也會茫然失措,再結實的建築也會最終倒塌。
企業內從老闆到管理者,每一個人都像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幹部,講究程序、等級,習慣擺譜、弄權。此類現象嚴重的企業多半服務心態缺乏,學習能力欠缺,僵化保守直至競爭力喪失。
企業內部可以搞平衡,但不可以搞鬥爭。"文化大革命"告訴我們,"挑起羣眾鬥羣眾"最後所失去的,是企業的效率和凝聚力。
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想著上市,以為這樣企業才能發展得更好。事實上,企業一旦成為公眾性公司,財務和重大決策都要透明化,老闆個人對企業的影響將隨之受到很大制約。上市流通並不是所有企業都需要。
企業的生死成敗、資源重心,全壓在市場營銷一個環節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經驗證明,這類企業即便超速成長也多如"塑料大棚",抗風險能力極其脆弱,風光三年以上者寥寥無幾。
企業總是由各個系統各個部門組成,它們彼此之間需要有一種動態的平衡。但老闆過分看重平衡,在獎懲政策、人員提升、部門權限、業績考核等方面一味強調"一碗水端平",最後優者不獎、錯者不罰,所有部門都吃大鍋飯,企業所要的平衡反而蕩然無存。
企業遭遇困難的時候,三省其身,痛定思痛,誓言必革除種種弊端;一旦危機過去,又恢復了老樣子,想當然地以為天下哪有這麼巧的事情,同樣的劫數肯定不會再發生了。
企業雪球越滾越大,公司開始分隔為越來越多的精細領域,而每一個領域都需要相應的專業人才去加以管理。此時,創業者已經從原來的內行變成外行,但他仍然保持著內行的心態,用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管理企業。很多時候,企業活力就這樣慢慢窒息。
低頭猛搞潛規則,從不認為自己對理想社會的到來負有身體力行的責任。
做企業沒有預見性,事到臨頭才忙找對策。具體表現在:不儲備人才,不建立良好和諧的公共關係,不開發換代產品,不準備足夠的現金流等。
其中比較容易想到的現象是:粗暴、打罵、體罰、限制人生自由等。比較不容易想到的現象是:從生活、言行、習慣、價值觀等方面對員工做過度要求,甚至盲目實行企業軍事化管理。這其中隱藏著現代商人必須唾棄封建觀念:主宰等於權力,獨裁等於效率。
初衷是為了將公司做得規範,於是把各種激勵政策完全貨幣化:加班給錢,提出好的建議給錢,互相幫助給錢,節約開支給錢……最後員工養成了習慣,做什麼事情都要錢,甚至明明是自己分內的事,不給錢也不去做。
制定了一大堆政策、制度,要求員工絕對執行,到了自己面前卻一推再推;大會小會上嚴厲禁止種種不軌行徑,一轉身自己就成了最大的破壞者。
前些年脖子上的金項鏈一個賽一個的粗,這些年屁股下的坐駕一個賽一個的牛;動輒"周末去巴黎購物",聚會永遠聊高爾夫球場見聞……殊不知,面子害人,刻意要面子害死人:太工於擺闊的心計,往往讓經營瞻前顧後;太重於擺闊的場面,往往讓人生如履薄冰。
前者最好的例子是秦池酒,盲目追求標王的媒體聚光效應,而終致慘敗;後者的代表是德隆,由於不重視和媒體的溝通,結果企業一出事,全國媒體紛紛口誅筆伐,從而讓企業的信任危機越演越烈。
只喜歡聽員工匯報公司的正面消息,而不願意聽公司的負面情況。這是一種微妙的心理,一方面老闆不願意也不相信自己的企業會運作不佳,另一方面又害怕真的出事。最終的結果是人人報喜不報憂,中幹會上歌舞昇平,企業根基漸漸糜爛。
只想收獲,不願付出,不願擔風險,把所有的風險都轉嫁到合作夥伴身上。最後發覺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誰都不願意和他做生意。
唰,老闆的眼睛放光了!嚯,老闆的臉色出彩了!瞧,老闆又開始行動了——肯定又在談項目了。唉,我們公司去年談了76個項目,落實了一個,至今都還在虧損。
在一些人看來這是惠而不費籠絡人心的手段,是企業家不可缺少的畫餡餅的才能。但現在的員工們已經越來越不相信它了,尤其當明天已經到來,"精神"並沒有變"物質",而老闆又在許諾後天的精神牙祭之時。
在一個企業裏,我才是紅花,大家都是綠葉;在一個圈子裡,我才是中心,大家都是配角——否則向內就會"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向外就會"全無興趣,恕不奉陪"。其客觀效果是,企業越做越難,圈子越扯越小。
在不少企業中,很多中幹甚至高管都是和老闆一起打天下的元老,礙於情面,老闆不好將朋友和下屬兩種角色截然分開。最後導致老闆沒有權威,管理層相互較勁,員工無所適從,企業一片混亂。
在另一個時間、另一個市場、另一個行業,面對另一羣員工或消費者,以當年的感覺投資、布局、生產、銷售。指揮還是昨天的指揮,音樂還是相同的音樂,可這一次為何起舞者寥寥數人?
在同行之間挑撥離間,以為可以漁翁得利,卻被揭穿謊言,落得裏外不是人;或為競爭需要,亂說同行是非,惹來同行魚死網破的反擊,致全行業受損。
在員工面前永遠一副冰冷的面孔,從來不在大眾場合露出笑臉,說話喜歡用祈使語氣,從來不主動和員工打招呼,有意識地和員工保持距離。
完美主義不是壞事,但若將其擴大化,就會給個人和企業帶來無盡的煩惱與麻煩。完美主義的老闆總想達成最高的目標。他們對下屬"高標準,嚴要求",因為求之深,所以責之切,總是有太高的眼光、太多的挑剔、太多的責備。
富貴兩個字,不是連在一起的。這句話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實有不少人富而不貴。真正的富貴是要懂得用自己得來的金錢,盡一點義務和責任。
尊老愛幼,扶貧濟困;遵守交通規則,維護公共秩序;不驕不躁不蠻橫,節水節電節資源……今天,你忘記了嗎?
對於知識型人才,很多老闆往往"既愛之,又恨之"。不得不用,卻又從內心深處瞧不起他們,"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觀念根深蒂固。因此在很多中國企業裏,人才沒有歸宿感,老闆沒有放鬆感。
崇尚"跟著感覺走",藐視基於市場調查的數據分析,認為決策沒有什麼理性可言,最可*的反而是長期做市場過程中培養起的直覺。對於抗風險能力還不強的企業,一旦決策出現失誤,就會帶來滅頂之災。
很多企業家對專家很迷信,事事以專家為準。但專家不是萬能,他不可能對所有的事情都了如指掌,難免有局限,特別是在市場經驗方面。所以,一旦過於迷信專家,往往會陷入教條化陷阱。
很多老闆常常疑神疑鬼,懷疑這個對他不忠,那個在幹私活;懷疑這個在挖墻角,那個在磨洋工。一天到晚都認為他的下屬總是向他隱瞞了什麼東西。不信任副手,不信任合作夥伴,不信任財務,不信任採購人員,不信任基層員工。自己累,員工也累。
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做全國市場,各地銷售額加起來肯定比在一個地方好。他們沒有想到本來有限的精力一旦分散,更加不能和對手抗衡;而開拓全國市場,所需要的成本也比做地方市場要高出許多。
我們永遠也不要低估人類追求創新追求真理的勇氣和能力;但對人類固執己見堅持錯誤的"勇氣"和"能力",恐怕同樣也不能低估。
拿自己"吃稀飯"的錢去搞投資,或者借來甚至騙來別人"吃稀飯"的錢去搞投資,所謂成敗榮辱在此一舉,身家性命繫於一線,戰戰兢兢,急功近利,舉止失措,焉能不敗?
換句話說就是只追求看得見的投入和產出,絕對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和利潤至上心態,有時候令企業喪失的不僅僅是形象,還包括企業的安全、長遠的生命力等等。
據說現在全世界號稱"集團"的公司加在一起,都沒有中國多——幾十上百萬凈資產的企業老闆號稱某某集團董事長的,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這是中國人虛張聲勢、不顧信用、好大喜功的企業化寫照。
有事開會,無事也開會;大事開會,小事也開會。仿佛只有通過會議,老闆和員工才能溝通,企業的控制才能實現,老闆的意志才能貫徹。然而在很多企業,無效而過多的會議,已經構成它們最大的成本浪費。
有人因為無力控制慾望沉湎酒色;有人因為事業再無激情沉湎酒色;有人因為"過去吃了苦",懷著找補回來的心態沉湎酒色;有人因為"人生苦短",信奉找錢是為了享受的哲學沉湎酒色。
極盡政治家才能,牢控企業每一個角落的權力不被流失——每一分錢的開支、每一個人的進出、每單生意的決策、每場會議的主持……此類習慣對小老闆而言是美德,對大老闆而言則是危機和病態。
極端的高尚和極端的卑劣並存,極端的向善和極端的無恥共生;願意承擔責任卻又不斷逃避責任,熱愛有真理的世界卻又時時製造虛假;對抗自私,卻每天都在鏡子裡看到它。
民營企業"效率優先"、"一切按市場規律辦事"是最大的實事求是。但很多企業真實的情況是"平衡優先","私慾優先",是"一切按照老闆的喜好辦事","一切按照長官的意志辦事"……有人說,這是中國企業滑向"壞的市場經濟"之前奏。
民營企業老闆如山寨大王,生於青萍之末,長於江湖之野,走的是匪文化路線:關上山寨大門,老子天下第一;沖出山寨掠財,碰壁拐彎,見縫就鉆。圖的是人生痛快,少一份使命精神;既沒有經濟上的長遠目標,也沒有文化上的成熟主張。
片面追求利潤,把現實的利潤當成企業惟一重要的事情,不注重長期戰略;一味壓縮企業成本、降低員工待遇;忽視科研,不投入或少投入研發經費。老闆應該注意對企業各個經營要素充分進行協調和平衡,這樣企業才能長期持續健康地發展。
生搬硬套西方企業理論,忽略中國企業本土文化背景,企業管理全盤西化、制度化、文本化。其結果是企業形態不倫不類、企業文化不洋不土、企業命運不生不死。
看人頭頭是道,看己昏頭昏腦。從來沒有看清自己在行業中領先的關鍵因素,一段成功史,滿腦糊塗賬。也因此,從來沒有清晰的戰略規劃:堅持什麼,改進什麼;如何創新,如何固守。
短期行為和長期行為的根本區別,在於一個經營者大多數時候,是在放棄品牌建設、制度建設、人力資源建設、核心競爭力打造等以獲得眼前利益,還是相反。
管是控制,理是訓練;管是壓力,理是疏導;管是條條框框中規中矩,理是苦口婆心指引成長。只管不理,企業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滅亡。
節約是美德,節約甚至是一種精神及信念,是中國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所在。但萬事萬物過猶不及,節約過頭,則企業內事事打折扣,處處差把火,人才留不住,留人不留心……最後是效果出不來,效率上不去,投資收不回,節約等於浪費。
篤信"人多好幹活,人少好吃饃",對創業的功臣,既怕其功高震主,更懼其伸手要財。企業走上平穩發展的快車道之日,就是上演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之時。這種看似聰明的做法,往往只會帶來"財散人散"的結局。
總是在法律允許和禁止的邊緣徘徊,總是希望利用政策的漏洞漁利。這些歷史上打慣了擦邊球的人們,在不用擦邊更有勝算的新規則裏,反而顯得茫然失措,舉手投足連連丟分。
耿直、爽快、兄弟多、與某某老大稱兄道弟……在很多商人的心中,江湖形象和江湖背景,是一件比閱歷背景、學歷背景還要重要的事情。
規模已經夠大,心態依然很小:沒有戰略,缺乏人才,對員工能省則省,科研費用能推就推。本來已有大資本,偏偏又是土財主。因為來不及知道怎麼做大企業,於是往往在堂皇外表下面露出留著泥巴的腳。一旦有風吹草動,那顆小小的心臟就會被龐大的身軀累死。
說話不算數、合同不算數、承諾不算數,這幾乎是中國商人部落最常見的景觀。對內,規則計劃變幻無窮,今天立,明天改,後天再改,手下無所適從;對外,合同承諾一張廢紙,視情況塗抹、打折甚至撕毀,合作者有去無回。
這樣的公司也有制度,但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切看著辦"——好一點的情況是"一切以老闆心中的是非判定為準",壞一點的情況是"一切以老闆此時此刻的情緒為準"。
這羣商人的才華,幾乎都表現在挽救一個錯誤的戰略計劃上了。
這類投資者往往不願意在一個行業裏深耕,只願意剝取最表面的一層機會,淺嘗輒止。盡管投資常有回報,但企業總是做不大,一直在二三流企業的行列徘徊。
通俗地說,是想像力很夠,行動力不夠。當然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是,一個偉大的構想總是因為執行不到位而夭折。
遇事不果斷,前怕狼後怕虎,老在潛意識裏想"這樣做可能會有風險",結果把本來是自己的機會白白放過了。對待下屬有爭議的事情,也是左右搖擺,不知道該聽誰的,結果被員工認為是"和藹可欺",威信蕩然無存。
都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不可不用"空降兵",不可亂用"空降兵",不可全用"空降兵"。這方面中國企業的教訓已經太多,可永遠會有人情不自禁地做錯:放棄身邊的人才,迷信遠方的大師。
關係推動生產力,因此社會關係的建立和運用是商人必要的能力;但關係不等於生產力,把社會關係當成解決企業發展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忘記了"打鐵還須自身硬"的真理,則企業本末倒置,大患遲早降臨。
面子是:我已經這樣定了,而且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真理是:這個方向是一條曲曲折折的彎路,而且很可能此路不通。愛面子的老闆說:他*的就這麼去,誰不執行誰下課,玩也要玩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