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Login]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Sigismund Schlomo Freud
1856-05-06
1939-09-23
at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德語:Sigmund Freud,出生名:Sigismund Schlomo Freud),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生於奧地利帝國摩拉維亞的弗萊堡(今屬捷克)的一個猶太家庭,從維也納大學畢業後一直在維也納工作,後因躲避納粹,遷居英國倫敦。他著有《夢的解析》、《性學三論》、《圖騰與禁忌》等,提出了「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慾力」、「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
[參考網址]
格言數:47
人都有吮吸的慾望。 4.0
凡人皆無法隱瞞私情,盡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緘默,但他的手指卻會多嘴多舌。 4.0
我想不出比獲得父親的保護更強烈的兒童需要。 4.0
在孩提時期,我不能想像還有什麼需要比父親的保護更強烈。 4.0
人是一個受本能願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 3.0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人生有兩大快樂: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可以尋求和創造;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3.0
人體就是命運。 3.0
生物性即命運。 2.0
男人用下半身思考。 2.0
對於成功的堅信不疑時常會導致真正的成功。
一個在媽媽懷裏受寵的孩子終生都會保持一種征服欲,那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帶來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馬,自我是馬車夫。馬是驅動力,馬車夫給馬指引方向。自我要駕馭本我,但馬可能不聽話,二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一種科學要對人類的知識有所貢獻,也不必勉強人家信服。相信不相信,要看成績,它可以耐心等待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來引起大家的注意。
不要去了解女人,因為女人都是瘋子。
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無意識中確信自己不死。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還不如弈棋,不可能再來一局,也不能悔棋。
人類世界就是一個悲劇。
人類天生具有“弒父情結”,從一出生,他就注定要和父親展開鬥爭,以擺脫被統治、被支配的地位,爭取獨立自由的權利,進而掌握家庭的主導權和社會的主動權。
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緊閉,他的指尖會說話,甚至他身上的每個毛孔都會背叛他。
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閉上你的眼睛。
在人的潛意識裏,人的性慾一直是處於壓抑的狀況,社會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規則使人的本能慾望時刻處於理性的控制之中。
夢是願望的滿足。
女人實在令人難以忍受,是永恒麻煩的源泉,但她們依然是我們所擁有的那一種類中最好的事物。沒有她們,情形會更糟。
對一個男孩來說,他的潛意識中有種對母親的排他性佔有慾,任何人,包括他的父親,一旦對他構成威脅,他都會產生仇恨,甚至想殺掉他們。
幸福決不是文化的價值標準。
感情的衝動更接近於基於性本能的慾望衝動。
我們整個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求取歡樂,避免痛苦,而且自動地受唯樂原則的調節。
我堅信人類文明是以犧牲原始的本能為代價而創造出來的。
本我過去在哪裏,自我就應在哪裏。
每個人都有一個本能的侵犯能量儲存器,在儲存器裏,侵犯能量的總量是固定的,它總是要通過某種方式表現出來,從而使個人內部的侵犯性驅力減弱。
沒有口誤這回事;所有的口誤都是潛意識的真識的流露;當你瞧不起一個人的時候,這種輕視一定能夠感覺得到,那他/她就會做出某些事情來自衛。
生命中惟一重要的事情是愛情和工作。
禁慾對身體是有害的,嚴重者男女皆可出現神經癥病狀,如失眠、食慾不振、性格孤僻、易發無名火等,這是一種性抑郁的表現。
笑話給予我們快感,是通過把一個充滿能量和緊張度的有意識過程轉化為一個輕鬆的無意識過程。
精神健康的人,總是努力的工作及愛人,只要能做到這兩件事,其它的事就沒有什麽困難。
良心是一種內心的感覺,是對於躁動於我們體內的某種異常願望的抵制。
言辭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他們能帶來最大的幸福,也能帶來最深的失望;能把知識從教師傳給學生;言辭能使演說者左右他的聽眾,並強行代替他們作出決定。言辭能激起最大強烈的情感,促進人的一切行動。不要嘲笑言辭在心理治療當中的的用途。
道德感是人的獨特品質的一個組成部分。
本我過去在哪裡,自我就應在哪裡。
不管怎麼說,戀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這本是無可厚非的,而我在這裏想談的,是現代人的愛情觀,尤其是現代年輕人的愛情觀。
偉大的發現者並不一定是偉人。誰比哥倫布給世界帶來的變化更大?他是什麼人?一個冒險家,他有個性,這是真的,但他卻不是一個偉人。
妒忌是一種感情狀態,如悲傷一樣,可以歸結為是正常的。
沒有一個沒有理智的人,能夠接受理智。
沒有所謂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
理智的聲音是柔和的,但它在讓人聽見之前決不會停歇。
無知就是無知,誰也沒有權利相信它能衍生出任何東西。
任何宗教,即使是自稱為博愛的宗教,對於那些不屬於它的人們,也一定是冷酷無情的。
早期關鍵階段中的經驗會決定一個人的順應社會的模式和她成年時所具有的個性特性。